首页>本刊特稿

潮涌湾区天地宽

2025-04-01 15:28:00 【关闭】 【打印】
  
 

  2024年6月7日,2024第二十八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暨中国新能源汽车科技展在深圳举行

  珠江奔流不息,湾区千帆竞渡。

  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迈出坚实步伐。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4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经济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内联外通网络加速完善、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充满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拔节生长。

  内联外通不断完善

  从近百米高的深中通道悬索桥上空俯瞰,碧海蓝天之间,长桥如龙蜿蜒,连通珠江两岸。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建成通车,日渐完善的“硬联通”不断为大湾区赋能。“湾区融合加速带来了诸多显著变化。这些举措极大便利了港澳居民驾车前往内地,加强了区域人员往来,同时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交流。”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时,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德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德聪说。

  大湾区有超过8000万人口、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繁荣的经济带来生产要素流通的旺盛需求。日渐完善的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畅通了“大动脉”。

  跨江跨海通道、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项目不断落地,让大湾区城市间的“时间距离”显著缩短。2023年,“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正式落地实施;2024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建成通车,粤港澳两地车牌车辆管理进一步优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2025年年底,新皇岗口岸将全面建成,横琴口岸也在推动实行“免刷证”无感快捷通关。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提升跨境往来的便利度,助力湾区一体化发展。

  “硬联通”完善的同时,大湾区“软联通”也在不断加速。从人才跨境往来、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到政务服务跨境合作,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验等专业领域……粤港澳三地持续扩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覆盖面,推动资源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动。

  “债券通”升级、“跨境理财通”优化,粤港澳金融市场加速互联互通,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提升;“湾区标准”累计覆盖食品、交通、养老等32个领域183项,“一体化”进一步走进居民生活;“数字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0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三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新增25家指定医院,实现“港澳药械通”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

  “大湾区内不同城市的产业特色鲜明,如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澳门的旅游、会展,内地城市的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佘德聪认为,随着规则衔接加速、要素流通更畅通、产业协同机制更完善,大湾区逐渐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整体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大湾区自建设以来,区域内各地优势不断融合,呈现‘车畅、人兴、财旺’的景象。”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表示,大湾区发展成果不断涌现,正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典范目标阔步迈进。

  科技创新持续蓄能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六年多来,大湾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要素资源、平台项目等合作,全面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从生命健康到人工智能,从先进制造到区域协同,新赛道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的“湾区动能”持续积蓄。

  “世界上少有区域像大湾区这样,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丰富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十万家高科技企业、世界一流的教育和人才资源、全球金融和财富管理中心。”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说。

  目前,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超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依托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大湾区产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伶仃洋畔,紧邻深中通道的港资企业鸿利达中山工厂内,作业机器的指示灯频频闪烁,几辆机器车正在注塑设备之间穿梭。依靠数字化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在厂区内沿着规划路线有条不紊地运行,让这座“熄灯工厂”实现从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全流程无人化生产。

  鸿利达在广东已耕耘多年。随着广东制造业的崛起和大湾区的发展,鸿利达与合作伙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协同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数字化。

  目前,大湾区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施荣怀表示,创新已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湾区内部的产学研合作正加速推进。“香港高校资源丰富,深圳、广州等地高新制造业发达,香港可与这些地区加强合作、强强联手,将基础研究高效转化为创新成果。”施荣怀说。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认为,应推进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澳门财政储备转化为“创新催化剂”,更大力度支持内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大湾区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上作出更多创新,特别是科技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的引进和培育。”何敬麟说。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姚祖辉建议,加强港深合作,推动河套“一区两园”协同发展。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由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内地与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建设产业中试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王伟中表示,2025年将新建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继续面向港澳开放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024年9月8日,广州,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大湾区大未来”展区现场

  重大平台加快推进

  在距离前海石公园不远处,紧挨着深圳地铁9号线“梦海站”,有8栋造型独特的建筑。从空中俯瞰,好似一个繁体的“梦”字,这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被许多深港青年称为“梦想开始的地方”。截至2024年底,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374家,其中港澳地区及国际团队955家。

  如今,前海已成为深圳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为紧密的区域之一。在前海工作生活的港人超过1万人,在前海注册的港资企业超过9000家,全国首家港资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公募基金公司、合资证券公司等均落户前海。

  六年多来,粤港澳携手前行、探索新路,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呈现发展新气象。

  在大湾区西翼,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建筑林立。15年前“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已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沃土,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等“四新产业”正在横琴茁壮成长。

  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有6521家澳资企业落户横琴。横琴上半年澳资企业增加值接近19亿元人民币,成为内地澳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总部迁到横琴后,公司干事创业的效率提升很多。”纳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雷震说,利用澳门的科研资源、大湾区的制造能力和市场,公司业绩明显增长。

  在南沙,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南沙条例和支持南沙若干措施出台,3个先行启动区加快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成效显现,南沙港集装箱吞量突破2000万标箱。

  在河套,“一区两园”规划对接不断强化,“科汇通”试点深入开展,建成科创中心、量子科学中心,吸引集聚超200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5万名科研人员。

  促进香港“老字号”等商业机构集聚建设港式商业街区,与香港大学等机构探索共同打造全球首个开放式“AI+无人船”示范基地……2025年2月,《前海建设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2025年行动方案》发布,提出要加快推进与香港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加快建设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为加快推进前海发展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信德集团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何超琼的一句“我是大湾区人”火爆出圈。2025年,何超琼再次以“大湾区人”的身份,呼吁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她认为,要用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平台,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区域发展。“大湾区的发展不仅是区域内的协同,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她说。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