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从抗战胜利到全球治理观:80年的传承与创新

2025-09-08 11:13:00 【关闭】 【打印】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持续了14年的伟大战争,以其波澜壮阔而永载史册,以其铁骨铮铮而刻骨铭心,以其百折不挠而万古流芳,以其完全胜利而傲立于世。2025年同样是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10周年。“全球治理观”的提出,在当时切中时代脉搏,契合时代需要。202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是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大势所趋,更是对80年前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和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维护。

   

  2025年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出席会议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常设机构负责人集体合影 

  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

  从“上合时间”到“胜利日时间”,中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元首外交,将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和对和平的坚定捍卫通过全球治理倡议的形式,向世界提交守望和平正义、解决当今世界紧迫问题的“中国方案”。

  回顾历史,中国之所以在近代以来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全球治理围绕霸权展开,中国和众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区一样,遭到列强毫无道德底线的瓜分与侵略,在国际上既无维护自身的能力,也无为自身发声的能力。经过14年的奋斗、抗争与磨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我们绝不能忘记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维护和平,开创未来;我们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加自立自强,有能力、有底气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发了历史教训,指出:“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今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根本之处在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直面全球性挑战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于战后重建中成立的联合国,其使命和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80年来,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联合国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实行改革,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全球发展、促进和保护人权以及开展人道援助和国际法治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随着世界的持续发展与变迁,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联合国和多边主义遭遇冲击,全球治理赤字持续扩大,改革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但在现行国际机制中,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治理参与度不够,话语权不强。全球治理仍然陷入少数国家将国内法当国际法、垄断国际事务的困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愈发凸显,没有任何国家能置身事外。然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滞后,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外空等新疆域治理缺位等,都说明现行治理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进行有效改革。

  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确选择;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和对人类未来共同福祉的维护,决定了中国始终秉持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先后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均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从体系上说,全球治理倡议是对前几项倡议的系统延伸,旨在“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世界难题开 “良方”

  理念引领行动,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和道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个时代课题,始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以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基本遵循,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确选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破解治理赤字的必由之路。

  全球治理倡议有五点核心主张: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一是奉行主权平等。坚持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是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国际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

  各国的权利平等。各国均享有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和自卫权等基本主权权利。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每个成员国无论国土面积或经济实力如何,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这是主权平等在国际机制中的直接体现。

  各国义务对等。主权平等并非“无责任的自由”,各国在享有权利的同时,需遵守国际法,不得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领土完整。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均有义务履行国际条约、尊重彼此的主权边界,不存在“义务豁免”的特殊国家。

  反对霸权。主权平等原则从根本上否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要求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反对通过经济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迫使他国屈服,保障中小国家的话语权与发展空间。

  奉行主权平等,关键在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多体现和反映大多数国家利益和诉求,提升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二是遵守国际法治。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标”,不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

  遵守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

  尊重国际法核心地位。国际法是各国共同意志的体现,涵盖《联合国宪章》、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法等核心内容。遵守国际法治,首先要尊重国际法的权威性,不能以“本国法优先”为由突破国际规则底线。

  平等履行国际义务。国际法对世界各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存在“选择性守法”的余地。无论是大国还是中小国家,均需履行已签署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对等统一。

  依托合法机制解决争端。国际法治要求摒弃“实力逻辑”,通过和平、合法途径化解分歧,主张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国际法院、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多边平台协商调解,而非动辄实施单边制裁、极限施压。

  对于新兴领域,要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国际规则。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国尤其要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

  三是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团结协作,反对单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核心理念是多边主义,这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

  依托多边平台凝聚共识。多边主义主要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全球性或区域性多边机构为载体。践行多边主义,需尊重这些平台的核心地位,避免绕开多边平台搞“小圈子”“小集团”,确保国际决策具有广泛代表性与公平性。

  以平等协商替代单边行动。多边主义反对“一国独大”“以强凌弱”的逻辑,强调各国无论大小、强弱,在国际事务中均有平等话语权。例如,在气候治理中,需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等多边进程,兼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在贸易领域,需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规则,摒弃单边加征关税、搞贸易壁垒的行为。

  聚焦全球共同利益,加强协作。大量现实事例表明,在气候变化、跨国疫情、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践行多边主义,需要各国超越短期利益和地缘博弈,开展务实合作,以“共同行动”应对“共同挑战”。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签署80周年纪念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四是倡导以人为本。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保障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更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更好弥合南北发展鸿沟,更好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

  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各国人民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全球治理体系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并有效运作。

  保障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全球治理。长期以来,部分全球治理机制被少数强国主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其中缺少足够话语权,难以表达自身诉求。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各国人民都能平等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国际事务决策。

  共享全球治理成果。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南北发展鸿沟持续显现。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里,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端,难以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足够利益。全球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要确保治理成果能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发展能力,使更多人摆脱贫困、改善生活。

  共同行动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守护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气候变化、传染病大流行、粮食危机等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难题,全球治理需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避免因国家间利益纷争而忽视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坚信,通过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能够以促进共同发展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充实的获得感,以更好促进不同国家和群体的共同利益为各国人民带来更真切的幸福感,以更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可靠的安全感。

  五是注重行动导向。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协调全球行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打造更多可视成果,以务实合作避免治理滞后和碎片化。

  注重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全球治理是否管用,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产出实际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产出实际效果,有利于增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信心,让更多民众切身感受到全球治理带来的好处,从而形成更广泛的参与和支持。

  系统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全球问题复杂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全球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宏观视角统筹协调,制定全面的行动方案,把各领域、各地区的行动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各要素,引导和促进各国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上相互配合。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球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各国政府要加大对全球公共产品的投入,国际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推动有能力的企业和民间组织等利用自身技术、资金优势参与全球治理项目。

  总的来说,全球治理各项议程紧密联系,要标本兼治,寻找可持续解决方案。既要立足当前的紧迫性问题,也要着眼今后的长期性挑战。发达国家要切实履行责任,提供更多资源和公共产品。发展中国家也要联合自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