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四黑”产业绘就兴边富民新图景

2025-09-08 14:19:00 【关闭】 【打印】
 
2024年9月14日,西藏日喀则白朗县村民驾驶收割机收青稞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如一颗镶嵌在边境线上的明珠,静静闪耀。全县人口仅3.72万,却以“四黑”特色产业—黑青稞、黑白花奶牛、黑藏鸡、黑藏猪—开辟出一条独具高原特色的兴边富民之路。近年来,隆子县深耕“四黑”产业,不仅成功创建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更推动这些特色农产“出藏入湘”,走向全国市场,为边境地区的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千年传承的黑色金矿 

  “每一粒黑青稞,都藏着高原的基因密码。”在海拔4000米的隆子县加玉乡种植基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朗杰手持仪器,仔细检测穗粒的花青素含量。数据显示,隆子黑青稞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青稞的3倍以上,营养价值突出,被誉为“高原软黄金”。 

  隆子县独特的自然环境—沙砾土壤、强日照、昼夜温差超15℃,为黑青稞的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这片土地上的青稞,不仅是牧民餐桌上的主食,更是千百年来高原文明的见证。 

  “以前靠天吃饭,产量看天意。” 隆子县忙措村村民格桑回忆道。随着黑青稞被列为县域特色支柱产业,一切开始改变。从2018年起,隆子县加大农业投入,实施科技示范项目,推广良种良法,全县黑青稞种植面积从1.3万亩扩至3.1万亩,单产也从490/亩跃升至650/亩,实现量质齐升。 

  更值得骄傲的是,隆子黑青稞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际商标博览节金奖”,并于2023年被世界纪录认证(WRCA)确认为全球最大黑青稞种植基地。如今,它不仅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导产业之一,更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双引擎”之首。 

  产业链的延伸,则让这颗“黑珍珠”焕发新生。从传统糌粑,到青稞精酿啤酒、青稞饼干、青稞酒、爆米花……一系列深加工产品不断问世。目前,全县已有3家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年消化黑青稞超600吨,产值逼近3000万元人民币。 

  在西藏稞源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青稞酒液在恒温发酵罐中悄然蜕变。“我们和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低温发酵技术,保留了92%的营养成分。”技术总监王强指着生产线上的二维码说,“每瓶酒都能溯源到具体的种植户与地块,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可查。” 

  产业的壮大,也为本地青年打开了就业之门。25岁的索朗旺堆是公司新晋技术员,两年前大学毕业后,他原本打算去拉萨求职,却没想到家乡也能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在家门口工作,收入稳定,还能参与把特产推向全国,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黑青稞,早已不只是粮食,它正成为隆子县一张闪闪发光的“金色名片”,为乡村振兴持续“造血”。 

  从黄牛改良到奶业支柱 

  如果说黑青稞是“黑色金矿”,那么黑白花奶牛则是隆子县奶业发展的“白色引擎”。回望历史,隆子县自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黄牛品种改良,历经近50年的深耕,终于走出一条特色奶业之路。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的三有村村民在奶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照料其负责的奶牛 

  2007年,隆子县被西藏自治区确立为“黄牛改良种源基地县”,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如今,全县拥有47个黄牛改良点,65名技术人员常年奔走在牧区,全县黑白花奶牛存栏10734头,改良率高达95% 

  “以前的黄牛日产奶量不足8斤,现在黑白花奶牛平均日产超30斤,增长近240%。”隆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李伦年介绍道。2018年以来,依托脱贫攻坚项目投入的9775.95万元,全县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场,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集养殖、加工、有机肥生产、人工种草于一体,形成全产业链发展。 

  在隆子县聂雄乳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工人通过低温提纯技术,将鲜奶加工为婴幼儿配方奶粉、奶酪、奶片,甚至延伸至护肤品领域,生产出“奶面膜基底液”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过去我们只能卖原奶,利润低,现在一条生产线能生产12种产品。”车间主任次仁旺堆自豪地说。 

  2024年,该养殖场出栏60头奶牛,销售各类奶制品760吨,年创收达1320万元,带动39名农牧民稳定就业。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生活的真实改善。 

  “黑白花奶牛不仅产奶,更产‘希望’。”李伦年说。如今,它和黑青稞并列为隆子县产业升级的“双引擎”,成为推动农牧民增收的强劲动力。 

  特色养殖激活兴边新动能 

  在隆子县,除了主食和奶源,还有两只“金蛋”—黑藏鸡与黑藏猪,正悄然点燃特色养殖的新动能。 

  “黑藏鸡是肉蛋兼用型藏鸡,耐寒、抗病、肉质紧实。”李伦年介绍。目前,全县黑藏鸡存栏3.32万羽,其中集中养殖占2.57万羽,年均产蛋量达115吨。更令人振奋的是,2022年,隆子县成功培育出西藏首个富硒鸡蛋,并注册“忙错藏黑鸡”“堂徒藏鸡蛋”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在忙措村藏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3万羽黑藏鸡在林间自由觅食,物联网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它们的活动轨迹。“我们给每枚鸡蛋都贴上区块链溯源码。”负责人洛桑扎西展示着售价4元一枚的富硒鸡蛋,“客户扫码就能看到鸡舍的实时画面,知道蛋的‘出生地’。” 

  “去年仅通过电商,就卖出200万枚鸡蛋。”洛桑扎西笑着说。这些富硒蛋通过冷链运输,已销往湖南、广东等地,成为城市“健康餐桌”上的新宠。 

  数字农业、电商赋能、品牌打造—隆子黑藏鸡的养殖,已从传统散养迈向智慧农业新阶段,真正实现了“小鸡蛋,大产业”。 

  如果说黑藏鸡以“富硒”出圈,那么黑藏猪则以“科技”和“循环”见长。 

  长期以来,藏香猪养殖以家庭散养为主,规模小、效益低。近年来,隆子县借助湖南常德的对口支援,引入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隆子县玉麦乡藏香猪养殖场,湖南援藏工作队带来的基因测序技术,让黑藏香猪的生长周期缩短40天,出栏更快,肉质更优。每头猪还佩戴智能耳标,实时监测体温、运动量、进食情况等28项数据。“点一下手机,所有猪的健康档案就一目了然。”养殖场负责人黄煜宸说。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生态循环模式:猪粪进入沼气池发酵,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种植青稞;废水经四级沉淀处理,灌溉200亩蔬菜大棚;猪舍屋顶覆盖光伏板,实现绿色发电。“我们真正做到了零排放、全循环。”黄煜宸指着发电面板说。 

  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益,更减少了环境污染,为高原生态农业提供了示范样本。2024年,玉麦乡藏香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超千头,带动周边20余户农牧民参与合作分红。 

  四黑共富 

  从黑青稞的“金色崛起”到黑白花奶牛的“白色引擎”,从黑藏鸡的“富硒传奇”到黑藏猪的“智慧养殖”,隆子县用“四黑”产业串起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完整链条。 

  而这背后是政策支持、科技赋能、人才回流与市场开拓的共同发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为产业提质升级插上翅膀;湖南等援藏省市的资金与技术输入,为发展注入“外脑”;本地青年返乡就业,为产业注入“活水”。 

  “四黑”产业的蓬勃发展,显著拉动了地方税收和配套服务业。围绕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全县涌现出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商服务点,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现在村里年轻人愿意回来了,有的做电商,有的当技术员,有的搞运输。”李伦年感慨道,“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这才是真正的振兴。” 

  在祖国西南边境,隆子县以“四黑”产业为笔,以高原沃土为纸,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里没有喧嚣的都市节奏,却有踏实的奋斗脚步;没有耀眼的高楼大厦,却有希望的田野与丰收的喜悦。 

  从千年传承的黑青稞,到科技加持的智能养殖,隆子县用实际行动证明:哪怕地处偏远,只要找准路子、用好资源、凝聚人心,边境小县也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未来,随着品牌建设深化、市场渠道拓展、产业链条完善,隆子“四黑”将不止于“出藏入湘”,更将“出藏全国、走向世界”。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一颗颗“黑金”正熠熠生辉,照亮边民的致富路,也点亮边境振兴的新希望。

  赵 朗 中国新闻社记者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