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浙江万亿海洋经济的创新密码

2025-09-08 14:30:00 【关闭】 【打印】

浙江省舟山市秀山岛南部的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图/汤志成

  在潜力巨大的“蓝色市场”驱动下,中国沿海省份纷纷加快海洋经济布局。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产业发展继续稳中向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浙江省海域面积广阔,达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6486公里,拥有4370个海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有着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优势。20241月,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在浙江挂牌成立,旨在聚合优势资源,加快建设海洋强省。2025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创新引领:海洋科技前沿突破  

  在浙江省舟山市秀山岛南部,一座形似“银色小提琴”的钢铁巨构横卧在湍急的海流间,这便是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去年9月,LHD电站被国际能源署认证为世界唯一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核心标准是连续不间断并网送电超一周年。”浙江省LHD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林东向记者介绍。 

  此前,国际巨头如美国通用电气、英国劳斯莱斯、法国阿尔斯通联合研发的1兆瓦机组,以及法国DCNS集团的1兆瓦机组,最长连续并网运行时间均未超过4个月,度电成本达1916/千瓦时。“我们不仅解决了潮流能持续稳定发电的世界难题,更实现了4次技术迭代,使发电成本从每千瓦时106元降至1.1元。”林东自豪地表示。 

  成绩背后是多年的艰辛攻关。自2009年起,林东带领海归科研团队投身潮流能研究,2016年,首座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在舟山建成,第一代机组成功下海并接入国家电网,标志着中国海洋能开发实现了大功率发电、稳定发电、并入电网三大跨越。此后历经3次升级,20224月,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LHD第四代1.6兆瓦“奋进号”机组并网运行。截至20257月底,LHD电站已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累计向国家电网输送超861万千瓦时清洁电力。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处置基地 图/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

  LHD电站正瞄准更高目标。“我们有信心开发第五代机组,应用于东海‘黑潮’海域,届时发电成本有望降到0.3元以下,比火电价格便宜。”林东展望道。 

  LHD电站的成功也吸引了众多国家的目光。电站运营方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芳透露,已有来自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多国学者、企业家到访LHD电站寻求合作。2024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法期间,双方发表了《中法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昆明-蒙特利尔到尼斯》,其中第35条提到,“两国通过能源对话就海洋可再生能源生产,特别是两国迅速发展的海上风电和漂浮式风电以及潮流能、波浪能交换意见。”“随着潮流能合作上升为国家间战略,未来LHD电站会同更多国家开展合作,为打开海洋能源宝库贡献中国智慧。”姜芳说。 

  LHD电站的创新实践与浙江省对海洋前沿科技的前瞻布局不谋而合。《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直接将“创新”置顶,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生态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四大工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的步伐。 

  体系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崛起 

  85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蓝碳开发经营委托协议签约仪式在西沪港畔举办。“此次整合5家蓝碳开发权人的使用权,统一委托给一家专业运营商,旨在推动蓝碳交易的便捷化、系统化、平台化。”象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胡盛敏说。 

  蓝碳指海洋活动和生物吸收、固定并储存大气二氧化碳的过程与机制。象山县拥有浙江省最长的海岸线和第二大海域面积,蕴藏黄鱼、茶叶和西沪三宝(紫菜、海带、苔条)等丰富的蓝碳资源,发展蓝碳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象山县积极探索蓝碳价值的实现路径。20232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在象山县落槌。20243月,该县启用全国首个双碳“一件事一次办”增值服务,并与厦门市共建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碳账户,完成了全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交易。该交易源于一起非法捕捞导致的生态损害赔偿案,被告人自愿认购422.5吨蓝碳生态价值产品存入该账户。 

  胡盛敏表示,象山县通过发展蓝碳经济,有效带动了海洋生态旅游、海洋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目前,象山县正全力发展功能材料、清洁能源、海工制造、临港装备、现代渔业、海洋生物、滨海旅游、空海信息等八大海洋产业,培育出锦浪科技、日星铸业等一批龙头企业。 

  2024年底,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公布《第一批浙江省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培育名单》,旨在围绕浙江省海洋产业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集成省市县政策资源,强化要素支撑。首批16个平台进展显著:台州玉环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的方式,吸引了超过600家企业落户,壮大了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舟山岱山依托世界级石化基地溢出效应,多个石化新材料项目被列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宁波江北则聚焦航运服务优势,推动“港航+数字”和“港航+商服”创新融合。 

  守护蔚蓝:海洋生态保护新探索 

  20256月,在法国尼斯举办的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一条印有海洋生物图案的靓丽丝巾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扫描丝巾吊牌上的二维码,其背后的动人故事以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眼前:丝巾原料来自老人们在海滩收集的5个塑料瓶,由5位女性创意改造成时尚单品。 


蓝色循环项目参与者在浙江省台州市沿海捡拾海洋垃圾 图/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

  这条丝巾来自此次的参会企业—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景科技”)。2021年,蓝景科技在台州开启“蓝色循环”项目试点,一面动员沿海居民、渔民捡拾海洋废弃塑料瓶,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另一面借助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搭建“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追溯与防伪认证平台,获得国际认证,使废弃塑料瓶成为可信赖的低碳环保原材料。 

  “蓝色循环”项目创新破解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难题,也赢得了国际高度赞誉,202310月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目前,该模式已覆盖浙江全省沿海地区,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约5.88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25万吨,并被山东、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复制推广。 

  为护航“蓝色循环”,731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将于202510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性法规,把‘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上升为制度化成果,将有助于该模式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负责人王安说。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表示,浙江始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台州的“蓝色循环”项目正是浙江海洋生态保护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浙江将继续探索创新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让海更蓝、滩更美,让老百姓从海洋治理当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