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京蝉鸣正浓,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协办的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恰如一场“青春之约”如期开启。350名来自港澳台高校的年轻人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参访+研学+交流”多元融合之旅。
其中,40余名港澳台青年奔赴北京。对他们来说,这里既有企业里的实战锻炼、也有科研院所的前沿探索、还有传统非遗的文化浸润,这样的夏天不是“走过场”,是“专业成长”与“人生思考”的双重收获。
港澳台青年参访百度Apollo Park,体验无人驾驶并合影留念
“智”汇青年:在科技脉动中与元宇宙对话
AI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AI+”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正在重构各个领域的边界。在本次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中,港澳台青年“沉浸式感受未来科技”:从智能机器人语音互动、水下仿生机器人路径设定到无人机起降巡航避障精准操控等一系列深入前沿科技场域的实践项目……他们用“可触可感”的方式触摸北京的智慧蜕变,体悟国家前沿科技成就的“生活温度”。
在北京平谷区绿汐谷营地中,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专业的文逸朗,盯着自己亲手拼插的水下机器人在水池中灵活转向,不禁感叹:“以前只在课堂上学过水下机器人的理论,从没想过能和朋友们一起现场组装、操控,还能通过竞赛感受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水质监测、水下救援,这些以前停留在课本里的场景,现在变得鲜活起来。”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让青年们跳出“纸上谈兵”的框架,在实践中理解科技如何解决真实问题。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玉旺博士带来的“大模型时代的虚实融合交互”主题科普讲座,成为本次活动的“思想亮点”。讲座从“灵境”(元宇宙的早期概念)的起源讲起,解析了数字化身、灵境空间构建的底层技术逻辑,让港澳台青年直观理解“虚实融合”不是遥远的“未来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当下实践”。
“座位能按摩!”“语音说‘放歌’就真的放了!”“自动驾驶的时候,刹车比我自己开还稳!”在百度Apollo park,大家围着萝卜06车型兴奋地讨论着。试驾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体验,让他们对“科技服务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来自香港大学的施扬摸着汽车的方向盘说:“以前觉得无人驾驶是‘黑科技’,现在才知道它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持续迭代—从算法优化到数据积累,再到场景测试,每一步都藏着‘坚持’。”这种“从0到1”的探索过程,让青年们意识到:科技成果的“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改进”的结果,这也会成为他们深耕科技领域的动力。
从北大仿生学实验室探秘“生物与工程的跨界融合”(比如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设计无人机避障系统),到协作完成水下机器人组装挑战;从走进清华大学灵境智能技术交叉创新实验室,到试驾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技术,大家在“沉浸式研学”中完成了一次“科技认知的升级”:他们不仅看到了北京科技发展的“前沿高度”(比如大模型、元宇宙技术),读懂了科技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更深层叩问了自己对国家致力建设“科技强国”战略方针的内涵体会。
港澳台青年体验掐丝珐琅工艺制作
同根同源:历史肌理间的文化寻根
科技强国而文化兴国,科技面向未来而文化则溯源心灵。在这次活动中,港澳台青年还行走于北京胡同弄巷,感受这座千年古都的历史厚度。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科技系的郭感恩这样分享自己的感悟:“北京城市中的历史沉淀与香港现代融合的教化方式不同。香港了解人文需要在展馆中主动接触历史,而北京的街道两旁建筑、景点沿街而设,这种透过大学建筑(如清华大学红砖建筑的特色、攀藤的爬山虎等)就能接触中华历史特色的形式,和香港很不一样。”
活动中,大家还一同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体验制作中医药香囊及掐丝艺术等非遗手工。港澳台青年通过亲手缝制蕴含养生智慧的中医药香囊,于针尖穿梭中感受文化底蕴的丁艾芬芳;掐丝工艺则考验大家的耐性,尝试用金属细丝勾勒莲云、牡丹等中华艺术轮廓,将非遗文化嵌入北京的一砖一瓦间。
在中央民族大学,港澳台青年伴着鼓点,欣赏壮族舞的铿锵、朝鲜舞的坚韧、新疆舞的热烈、蒙古舞的奔放,切身感受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张力,体会到民族文化并非悬浮的国家符号,而是深植于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生命力。“我之前从未有机会如此具体地感受民族多元化下的共融,但在与民族舞老师们牵手共舞的瞬间,我如一颗水滴汇入了大海。”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梁匡伶感叹。
港澳台青年对国家文化沉淀的认同,源于三维立体的亲历体验—或在胡同吆喝声中聆听旧京,或于非遗工艺中读懂传承,或从多民族融合发展中见证文明璀璨与文化自信。港澳台青年的文化之根,正逐步清晰于北京的城市脉络间;其枝枝叶叶,正伴随港澳台青年们的心绪向上延展。
港澳台青年参观史家胡同博物馆
职场扬帆:港澳台青年的身份重塑
科技与文化的双轨并行下,本次实习活动的重头戏—职场实践成为港澳台青年思考未来、重塑定位的契机。在北京的40余名港澳台青年走入140家实习单位,在实验室、企业、杂志社、科技中心等多元岗位,直面任务挑战,适应语言、节奏、认知差异,逐步串联成个人职业成长主线,成为穿梭于国家与世界间的成长航程。
郭感恩于清华医学院病毒分子研究一线,首次将生物科技知识化为实践,感悟北京科研“密集节奏中不失沉静执着”的独特气质。而文逸朗在能源公司担任科技服务实习生,不仅敏锐察觉京港职场“称呼文化”差异,更在翻译中文ESG(环境、社会、治理)报告中,提升了语言表达、逻辑梳理与政策感知能力,他说:“岗位教会我评估兴趣与能力的匹配,比如我更适合需要跨语言沟通的科技服务类工作。”
当然职场亦非总如预期。香港中文大学就读工商管理专业的洪国耀初到教育科技企业做推广时,觉得“每天打电话、做表格”未达“科技感”预期,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从“小任务”里找成就:帮家长解答课程疑问时,他感受到“用科技助力教育的真实价值”。因此,洪国耀鼓励港澳台青年“不要怕岗位‘不匹配’,多尝试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辑部实习的梁匡伶,从“不敢面对读者”到能独立策划线下活动,她总结:“以前觉得‘沟通’是天生的,现在才知道要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比如给青少年写科普文,得用他们的语言讲专业知识。”
这样跨文化的观察让港澳台青年认知更加深刻。担任晟腾科技公司销售运营实习生的施扬,总结出了中港职场差异:香港团队更“年轻化、边界清晰”,内地企业则更注重“文本规范、流程闭环”;兼具京港背景的林晓彤,则在中国外文局人力资源部门实习时,从“招聘流程”里读懂了“北京的职场逻辑”:“比如招翻译,不仅要看语言能力,还要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北京的砖石都带着历史呼吸,职场的‘人事逻辑’也藏着文化底蕴,这让我作为历史系学生,看到了‘历史+职场’的多元切入点。”
在这些港澳台青年看来,这场实习早已超越“岗位实践”的技能累积,他们从“初来乍到的好奇”,走向“对国家发展的深度共鸣”。一位香港实习生坦言:“过去不解‘中国梦’,今愿亲手参与。”
从“文化共融”到“科技共创”,从“个体追梦”到“时代筑梦”,港澳台青年正迈出“了解内地”的坚实一步,驶向“建设国家”的壮阔征程。这场由国家搭建、青年唱主角的夏日实践,于他们而言,是一次“认同的重塑”—从“我是香港人/澳门人”到“我是中国人,是连接三地的桥梁”;更是一次“使命的启蒙”—“国家的发展需要我们,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国家”。当他们把北京的所见、所学、所思带回香港、澳门,必将以点带面,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激荡起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与责任担当。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