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从美国的关税困局看中国的经济韧性

2025-04-25 15:24:00 【关闭】 【打印】
  2025年4月2日,美方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这场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的关税战,在生效短短数小时后,就不得不紧急宣布暂停90天。截至发稿前,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改变口风,称美对华关税将大幅下降。同日,美财长贝森特也表示,当前僵局“难以为继”,预计对华关税战“将在短时间内缓和”。美方态度反复无常,朝令夕改,这实际上折射出美国在百年大变局背景下自身实力不断下降的焦虑心态。这场关税战,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层裂变,也必然会反噬到美国经济本身。
 

  美方贸易政策自食苦果

  美国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权力转移的应激反应,不过这种过激的反应并没有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反而加速了其衰落的速度。

  2022年拜登政府升级了对华技术遏制措施,其政策组合超越了传统关税战范畴,后果却令人大跌眼镜。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尽管维持着对华约3700亿美元商品的高关税,但2022年对华贸易逆差仍扩大至3829亿美元,同比上升12.2%,较特朗普时期峰值增长9.7%。

  这种政策失效促使拜登团队转向更激进的产业补贴,《通胀削减法案》承诺的3690亿美元清洁能源补贴中,78%附加了“北美制造”条款。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型测算,该政策反而推升其国内通胀水平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这种投入产出比的严重失衡,暴露出单边主义政策与全球化生产体系的结构性矛盾,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工具重构产业链的举措,反而加速了技术扩散和资本外流,并对其战略实力造成透支。

  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噬效应首先体现在对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损耗上。众所周知,汽车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往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下新能源汽车正引领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正是由于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力。美国能源部2023年报告显示,尽管政府投入120亿美元补贴本土电池产业链,但2023年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仅为58%,远低于中国企业的82%。

浙江宁波一家工厂内,工人正在组装极氪001电动车

  特斯拉的案例更具说服力。其2023年年报显示,上海超级工厂单位产能建设成本比加州工厂低39%,生产线自动化率高出12个百分点,这些效率差距直接转化为23%的成本优势。通用汽车2024年年报也显示,当美国政府强制要求车企使用本土零部件时,通用汽车被迫将电动皮卡制造成本提升31%,导致产品定价超出市场承受能力,最终使该车型市场份额从预期的15%跌至4.7%。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政干预,实际上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关税政策造成的技术生态的割裂会让美国经济付出更大的代价。经济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无论是金融还是科技,都让其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关税政策无疑将世界经济分割,并有可能形成两个甚至数个中心,从而动摇美国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2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美国自动驾驶企业32%的训练数据依赖中国道路场景,17%的算法优化方案源于中美联合研发项目。当美国政府切断技术合作渠道后,Alphabet旗下子公司Waymo的算法迭代速度从每季度4.3次降至2.1次,系统误判率上升2.8个百分点。这种技术断链不仅延缓创新进程,也会造成美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未来标准制定权争夺中逐渐失势。

  最新的数据显示,关税政策还导致了美国科研设备、试剂等物品价格大幅上涨,对科技机构形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有的甚至开始大规模裁员,对美国未来的科研能力将造成更深远的伤害。

  此外,关税政策加剧了美国盟友的离心化倾向,弱化了其在国际体系中的领导作用。特朗普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加剧了与其盟友之间的经济矛盾。比如,由于美国对加拿大的关税政策,加拿大政府呼吁其公民尽量在国内度假,与去年同期相比,2025年前三个月加拿大驾车去美国旅游的人数下降了32%。美国旅游协会预测,2025年美国旅游业收入或将减少720亿美元。根据法国一家汽车数据提供商的预测,由于美国的汽车关税,欧洲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将减少20%,同时,欧洲汽车零部件对美出口也将大幅下降,这会直接冲击福特、通用等车企的供应链稳定性,最终导致美国国内汽车价格大幅上涨。

  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促使更多企业开始离开美国。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制造业FDI净流出达415亿美元,其中68%流向墨西哥,这些转移产能中有83%涉及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这种“去美国化”的供应链调整,本质上是跨国资本对政策不确定性的避险反应。

  中方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在美国所挑起的这次全球关税大战中,中国无疑是其中的焦点。截至目前,美国对个别中国商品的最高叠加关税达到了毫无意义的245%的水平,中国对美国进行了坚决的反制,将其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了125%。中国对美国关税的反制,不仅是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是在维护全球的自由贸易体系。

2025年4月20日,江苏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作业繁忙有序 

  具体来看,中国完整、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是应对这次关税战的基础。一方面,产业链的完整性通过系统性压缩成本形成内生竞争力,中国建立的垂直整合体系,通过地理集聚效应,将产业链上下游纳入同一经济生态,将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内部组织协调,能在很大程度上消化因外部环境变化所增加的成本。

  另一方面,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构建了风险防御的动态机制,任何单一环节受关税或技术封锁影响时,体系内其他节点可迅速通过产能调配、技术替代或工艺创新实现动态补位。例如,美国限制中国高端芯片进口时,国内从设计软件、制造设备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能力会协同攻关,通过体系化创新突破瓶颈。

  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与持续突破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了应对关税战的双重战略支柱,二者形成相互强化的正向循环机制。

  中国市场涵盖了高端制造品消费升级、县域经济工业化需求以及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维度,能够梯度承接不同技术层级的产能输出,这种市场潜力可以承接庞大的市场产能,并且更能通过多层次需求反哺机制促进技术迭代。

  另外,面对美国对中国科技的打压,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大数据应用以及芯片制造等领域都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中国的创新能力被全面激发,通过跨学科协同和产业链联动实现突破路径创新。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抵抗外部关税打压的重要支撑。

  美国的关税政策将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IMF最新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38%,远高于美国的13%,这种力量对比变化在贸易领域尤为明显。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测算,RCEP框架下的区域内贸易占比提升至51%,中欧班列年度货运量突破200万标箱,这些事实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呈现出全球化、分散化的趋势,美国在其中的重要性不断下降。更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金融产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中国复兴之路无法阻碍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经济霸权的衰落都始于技术创新停滞与制度弹性丧失。面对当今百年之大变局,我们清晰看到,美国和中国正在采取不同的策略:美国愈发保守化、封闭化,利用现存的霸权优势打压其他国家,试图阻碍他们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则加快了科技投入和改革的步伐,2024年,中国全社会的科研投入同比增长8.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占比接近7%。

  这种战略选择的差异,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前沿领域已显现后果,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9个前沿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比达37.9%,超过美国的28.6%,差距拉大到9.3个百分点。全球高科技企业也已经看到这种差别,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40.8%和21.9%。

  在这场世纪博弈中,中国的最大优势不在于短期反制手段,而在于对工业化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通过“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氢能产业示范基地”等制度创新,正在培育出越来越多的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些事实印证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真正的竞争力源于要素配置效率,而非行政力量的强制干预,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更将放大这一优势。美国的关税打压,短期内也许对我们经济发展制造了障碍,但是中长期看,无法阻碍中国的复兴之路。 

卞永祖 《管理现代化》杂志常务副主编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