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即将迈入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2030年)时期之际,其独具特色的“五年规划”体系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一规划体系持续引领中国取得了变革性发展。
随着 “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公布,《今日中国》特邀五位西班牙中国研究专家分享独家观察。从他们的独特视角看这一规划体系如何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探讨在全球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这一治理体系为全球治理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与启示。
宏大、科学的规划是这样“炼”成的

马塞洛·穆尼奥斯(Marcelo Muñoz),西班牙知华讲堂基金会主席
中国最令人钦佩的特质之一,在于其推进国家发展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与稳健。自1953年实施首个五年规划以来,中国持续制定实施五年规划,使其在当今世界的国家治理模式中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蓝图,更体现了将长远战略与对全球环境开放包容相结合的顶层设计能力。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都是一项汇聚民智的系统工程。动员了数以万计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与广泛参与。这种高度专业化且有广泛社会参与的过程,确保了中国能够精准识别其在各发展阶段的真实需求与优先事项,从而将资源高效配置于一系列具体、可衡量且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上。
中国的力量,正深深植根于这种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和系统规划的战略能力之中。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严谨与精确的数据分析,保障了国家能够沿着既定目标协调一致、稳步前行。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实践表明,规划并不意味着僵化,恰恰相反,它彰显了治理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涉及修订、公众建言等各环节,并强调统计信息等透明度,这使得它成为全球研究者观察和理解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宝贵窗口。在全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时代,中国树立了一个稳定发展、富有远见并承诺与各国共同发展的典范。中国是一个值得国际社会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国家,它正以开放的心态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并恪守其通过共同奋斗、携手迈向未来的承诺。
战略连续与创新驱动:中国五年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玛尔塔·蒙特罗(Marta Montoro),西班牙知华讲堂基金会副主席兼总干事
中国的五年规划是战略连续性的典范。正在实施的“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推动了均衡、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增长,同时促进了产业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绿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科技引领者的地位。
展望未来,即将开启的“十五五”规划彰显了中国深化全球合作的决心。通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与扩大国际合作并重,中国致力于提升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这并非转向孤立,而是一种战略层面的优化调整,旨在更好地参与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深度融合了科技创新、科学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正朝着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进行结构性转型。借助富有前瞻性的规划体系,中国再一次向世界表明:保持战略连贯性,是实现全球共享、和谐共进的关键支撑。
在全球动荡中迎难而上

哈维尔·波拉斯(Javier Porras),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国际公法与国际关系教授
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正稳步推进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2030年)的制定工作。这份蓝图旨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其编制过程突出科学决策、民主参与和法治保障,体现了国家对长远发展的系统性谋划。 “十五五”规划将围绕以下核心领域展开重点部署:
科技自立自强与自主创新:中国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战略领域,旨在减少外部依赖、培育新质生产力。
绿色低碳转型:规划将进一步明确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加速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并通过绿色技术革新支撑全球生态治理。
扩大内需:中国将通过产业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激发消费潜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安全统筹:中国将在一些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制度型开放。同时注重国家安全建设,推动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
这些战略方向根植于“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打下的坚实基础。过去五年,中国不仅顶住全球压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还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十五五”规划不仅将延续既有发展脉络,更通过前瞻性布局,彰显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以战略定力推动长期发展的决心。
迈向2035:中国“十五五”规划的战略纵深与制度韧性

胡里奥·里奥斯(Xulio Ríos),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中心名誉顾问
即将收官的“十四五”规划不仅聚焦各项量化目标,更推动中国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被赋予承前启后的关键定位。其规划期虽至2030年,但战略视野直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届时中国经济总量有望比2020年翻一番。这一战略视野将确保科技创新、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推进,持续夯实国家综合实力。
五年规划机制的成熟度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其合法性不仅源于法定程序的严谨性,更通过“顶层设计-问计于民-成果评估”的环节持续巩固。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中国的五年规划——平衡了国家战略引导与市场活力——正因其保障稳定与推动持续增长的功效而赢得国际关注;这一机制可能正步入新的“黄金时代”。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已传递明确信号:中国正朝着既定历史目标坚定地稳步前行;中国正以制度韧性应对不确定性,在现代化攻坚阶段彰显历史定力。中国规划的“黄金时代”并非源于路径依赖,而是其以务实创新持续回应时代之问的能力。
中国五年规划的治理智慧

苏傲骨(Augusto Soto),西班牙“与对话中国”项目负责人
自1986年起我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发展。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需将当前的“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与即将开启的“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两个规划不仅彰显了中国治理模式的核心特质——战略连续性与动态调适能力,更揭示了其面对复杂挑战时兼顾长远视野与务实行动的独特智慧。
第一,“规划”的深层内涵:超越指令的系统工程。中文语境中的“规划”一词,其内涵远丰富于英文中的“plan”。中文的“规划”是一种全面系统性、具有前瞻性、并辅以严格执行机制的蓝图,与许多印欧语系背景下零散、短视的规划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政策的连续性和创新是中国五年规划的鲜明特色。通过制定五年规划,中国能够在继承以往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即将开启的“十五五”规划将继续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与绿色转型。
第三, 前瞻性现实主义:动态回应内外挑战。“十五五”规划建议既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为锚点,又通过灵活的目标设定与政策微调应对地缘政治和经济波动,体现了对国内外形势的务实回应。
第四,科学决策与全民共识:凝聚发展合力的制度设计。五年规划的制定汇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领域的顶尖专家,形成多学科协作、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这种模式确保了规划既具雄心又贴合实际。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而“十五五”规划将通过强化战略性自给自足、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攻关及绿色工业化,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此外,中国持续关注可持续、均衡化发展,还是全球绿色技术的重要贡献者。
未来,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通过外交、学术与民间交流渠道,中国规划经验有望进一步助力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相信中国会继续与全球伙伴积极对话,深化互利合作。
(翻译:邓迪 译审:张辉)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